發表文章

普通人在台灣需面對的現況

圖片
今年 30 歲,北漂,投資經歷 8 年,是個從出社會就開始理財投資的受薪階級,可能是過去經驗或個性影響,我一直對於未來不確定性抱有擔憂,特別是老後生活這件事。   在開始前,我想粗略將台灣人群分為幾個社會階層,看看你在哪個階層。   1.     富人:富人還能依資產及社會影響力還做區分,但這些對於凡人都太遙遠,這裡不做討論,這類人物只會在網路上看到,例如:國泰富邦蔡家、頂新魏家、中信開發金辜家等等 2.     上層中產階級:年收入在整體族群前 10% ,上層中產階級是由中產中較高地位的成員組成的社會群體,一般都是學霸出生的專業人士或者是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主,跟富人最大的差別是需要一直工作才有持續收入,富人僅靠資產即可產生大量的現金流。 3.     一般中產階級:年收入在 60-100 萬以下,生活上需要精打細算,如果有重大疾病失去工作能力很可能掉到下層階級去,這個階層至以下佔整體社會人數比例最大。 4.     下層中產階級:年收入 60 萬以下,剛進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會在這個階層,一般會在 2-3 年脫離這個階層,但若是從事行政或餐飲服務業,很可能就會一直待在這個階層。 5.     底層:貧困階級需要靠社會組織救濟。 從主計處公布資料可以得知台灣中產階級至底層階級,約佔了台灣 90% 的人口。   在台灣長期發展半導體產業下,薪資集中在這塊上,與其他產業待遇在這幾年越拉越遠,即便說當初大學技能樹沒點對的人,後續要再轉職,又要花費一番苦心,加上消失的通貨膨脹也在這幾年開始醒來,而台灣的薪資成長卻紋絲不動,實質薪資下降是可以預見的。   要突破這個狀況無非兩個方法,開源收入及減少支出,開源收入又可以分為本業及兼職,這裡我選擇是顧好本業提升收入,減少支出我將年儲蓄率保持在 30% 。 整年度下來可以存下可觀的本金,如何運用這筆錢將是能否安全退休的關鍵。 Stay the course!